亚洲必赢

        特写 :北疆林场话护林

        6月的河套平原,处处孕育着生机与活力。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,只见树木葱郁、枝叶婆娑,村庄和农田好似休憩在青翠的摇篮里。

          直耸的杨树在沙地上投下片片阴凉 ,齐膝的紫穗槐挂满风铃般的花朵 ,林业工人们带领记者走进北疆大地这片树林深处 ,畅谈起林场治沙造林的历程 。

        这是6月5日拍摄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一景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
          这个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。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,然而农田却一度饱受盐碱化 、沙化等问题困扰。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春秋两季黄沙满天飞 ,种下的庄稼苗苗刚长出一拃高,沙尘暴一来全给埋了,庄稼要种三四茬才能成活 。”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回忆说。

          “为了保护农田,为了多打粮食,必须要治沙造林。”新华林场1960年成立 ,1978年将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 ,先后开展了“三北”防护林体系工程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 ,累计造林面积3.9万亩,目前林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%。

          抚摸着一棵20多米高的杨树,杜文化说:“这棵树是1978年栽的,正是‘三北’工程开始的那一年。几十年来,经过林场三代职工的努力,才有了这片郁郁葱葱的林子 。”

        6月5日,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工人在管护林木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
          建场当年,李贵河成为林场第一代职工 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,种树全靠人力 。李贵河和同事们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,白天黑夜地在沙地里弯着腰挖坑、栽树 、浇水 ,他在那时落下了腰疼的毛病。林业工人们形容“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”,由于条件艰苦、成活率低,大家苦苦渴望小苗尽快在沙地里长成小树。

          李贵河的儿子李长青 ,1986年来到林场 ,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与水桶,继续植树造林 。“老一辈林业工人那种勇担使命 、不畏艰辛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我。谁都知道造林苦,但为了儿孙不吃环境的苦 ,亚洲必赢一定要把造林工作坚持下去。”

          随着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,造林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。李长青说 ,父亲那时候挖一个60厘米深的树坑至少十分钟,亚洲必赢用挖坑机20秒就能挖好一个树坑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参与进造林工作中 ,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提供参考,在森林防火监控时进行导航定位。

          常年手捧树苗与风沙“搏斗”,林业工人们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方法 。高大的杨树周围 ,有一座座一米多高的小沙包 ,上面长着灌木。新华林场副场长葛文斌指着这些小沙包说,这个地方西北风多,亚洲必赢把树种在下风口的沙丘之间 ,排排小树就像水闸拦水一样将流沙拦住,沙子越积越多 ,沙丘间的低洼地就变成了土包 ,实现了沙地锁边治理。

          “以前造林成活率不到50% ,有人质疑亚洲必赢栽树是白费力气,但亚洲必赢想,既然有树能活,说明这片地能栽树 ,只是亚洲必赢还没找到科学的方法 。”杜文化说,“通过不断尝试,现在终于找到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法,讲究树木高矮、粗细、乔灌搭配,成活率也在不断提升。”

        6月5日,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护林员登上瞭望塔准备开展巡护工作 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
          正说着话,树丛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,杜文化笑着说:“可能是野兔出来遛弯了。”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,新华林场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,有狐狸、斑鸠等84种野生动物和36种野生植物、10余种鱼类在林场安了家。

          沙地中一簇簇白花随风舞动 ,柔软又坚韧。“这是中药材苦豆子,农民们常说‘苦豆子生长的地方 ,可以开地种庄稼’ ,这一片的土壤环境已经得到改善,不再是贫瘠的沙土了。”看着眼前的苦豆子 ,杜文化畅想起林场的未来,“林场正在谋划发展林下经济 ,可以种植肉苁蓉、枸杞 ,还可以养牛 ,牛粪还能给树木施肥 。”

          新华林场是祖国北疆治沙造林的生动写照 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肇晟说,像这样的国营林场,内蒙古共有292个。从1978年至2020年,全区累计完成“三北”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1.19亿亩,占全国的25.1%。

          “亚洲必赢林业人将继续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,努力把北疆绿色长城 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功能完备、牢不可破 。”杜文化坚定地说。

          XML地图